怎样看待:重新发明轮子?美籍华裔数学教授希望人类都能这样去思考[首次更新]

不留个链接怎么知道前面那个视频在哪呢?


答:我只想说一点 之前 在初中 高中考试的适合 忘记公式直接去推一下。虽然初中到中考都是数学第一 但是并不喜欢 而且上课根本不听的 背公式 做题就好了


emm,虽然这个方法非常有意思,但我真的不觉得每个人都需要去思考和学习这个。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倾向吧,很多人看到数学就很痛苦了,如果他们把时间节约下来去思考自己感兴趣方面,你也不能说他们不思考吧。
大家学数学,一部分只是必须要考所以学,他们未来可能是经管或文学院的学生,一部分只是用它做工具去学别的理科,当然应该有人去思考这个基础问题,但如果要所有人都去思考基础问题的话,那谁去思考更高层的问题呢?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学海又无涯,取舍很正常。
上面是思考方向的问题,下面我想说思考本身。
首先,争第一这个事情也不是每个人的追求,真的能做第一的(可能大佬能接触到的都是这部分)这部分人相对全部人来说必定是很少的,你在一个班级里拉,有长期竞争第一的,有虽然还当不了但有雄心的,但也有中位数就ok的,甚至垫底也无所谓的人啊。
再进一步说,思考,说实话,也不是每个人的必有能力,爱思考还逻辑清晰的人,按比例来说可能才是少数,很多人不是不想,是确实能力不够,我们也要求他们必须像个数学家一样思考吗?那真的每个人都是清北毕业生了,何必从中学就开始分流,又何必分个本科大专的分个一本二本呢?因为每个人的能力、志向和擅长方向就是有所不同的。
不思考肯定是不好的,但也不必强求所有人。
不思考对一个国家是致命的,但是对个人来说并不一定。很多工作是不可量产的,个人的效率很重要的时候,思考就会很重要。但如果是实操类的工作,全国或者全店里,只要有一个人思考出了流程,大家按部就班就能完成的工作,思考就没有这么重要了。我再说一次,每个人的能力、志向和擅长是不同的,世界上不是全是985、211,甚至大学生都还只是少数群体。
对于年幼的孩子,我们当然需要教他们如何思考,启发他们去做,但我们的启发,往往是偏向理科思考的,如果他们现在做不到,或者不愿意,我不认为这会影响他们未来成为伟大的艺术家或者文学家,史学家,也不会根本地影响他们成为一个独立的人,甚至,我可以说,只要他们够勤奋,也不会阻碍他们做理科里某一个具体领域的研究者,在中国的这个教育体系里,考个工学的硕博。毕竟知识这东西除了逻辑类的,思考来的,还有积累来的。有太多工作,需要的是知识,是技能,而思考,并不是最核心的需求。
这种情况下,我实在不认为必须要让所有人都思考,也不必让所有的人都思考同一个问题。
最后补充一句,个人观点,重视基础是对的。


答:很多人认为背公式很s板没有创新力,其实光凭背公式根本不可能学得好数学的,我以前学数学物理就不太喜欢背那些复杂的公式,我很喜欢思考它是怎么由那些简单的公式推导出来的.考试的时候也经常忘记公式怎么写,但没关系,在脑子里推导出来就可以了。我们都喜欢批评应试教育培养的学生只会解题,可是对于真心喜欢数学的人来说,解题其实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特别是做完一道很复杂的数学题,那种感觉是真的快乐。我以前考试的时候就喜欢把同一道题的不同解法都写在试卷上,这样虽然不会让我多得分,但却让我自己比较开心。


这不是新方法,我必须说过我初中老师教过很多次了,这根本不是新方法[嫌弃]


答:这个方法谁难道初高中没用过?老师应该都讲过的啊


其实背好公式就是省下了时间,你完全可以干别的,学霸不会说我不背公式,反而追求什么新的解法,相反,公式要背,其他的解法多多益善,如果把学霸想成只会最快的那种方法就太错了


答:啊这。。没有提供新方法啊,说好听点,殊途同归。说实在点,原本从a走到b,然后进化到从a骑车到b,现在罗老师出来说,其实从a可以走到b哦,不同于骑车哦。其实并没有开发出第二条路。。。。
以下为简要的描述,看懂就行,看不懂再解释:
完整公式:aX2+bX+c=0 (a不等于0)
首先罗老师省掉了除以a的过程,也就是视频中的-10其实就是b/a。
然后罗老师的5,其实就是b/2a。。。根本就是一回事儿,没有任何区别。
接下来我会讲下为什么没有区别。
罗老师的思路看起来不一样的地方是因式分解,似乎与算平方是不同的思路。
但是其核心并不是因式分解,用他的话说,叫凑和不凑积,而凑和的核心解法是平方差公式a2-b2=(a+b)*(a-b)。。。。
平方差公式,本就是一元二次方程公式推导过程2~3步的核心(利用平方差公式就是第二步,利用完全平方差公式,就是第三步,不论哪个,都是原本一元二次方程公式的正常推导过程,前者比后者偷懒一步而已)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熟悉的求根公式,以-b/2a开头,后面配个+-号。其中除以a就是罗老师省掉的第一步,-b/2就是罗老师凑和的核心,+-号则是平方差公式的体现。
有看明白吗,本身就是一码事,本就是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并没有区别,也没有省事儿。。。
其实本质上搞得是完全平方差公式凑成平方差公式,方便快速运算的过程。。。而一元二次求根公式,本身就带着这个过程的,甚至将其表达在最终公式上。


x=【-b±√(b²-4ac)】/2a 为大家提供公式,在弹幕里证明中学数学能力的时候到了


答:发的弹幕都被吃了只能发个评论
04:44 x = \frac{-b \pm \sqrt{b^2 – 4ac}}{2a}
x = (−b ± √(b² − 4ac)) / (2a)


难道不是因为这种方法不如已有的方法效率而被淘汰然后被遗忘了吗?我发明了一种交通工具,比汽车慢还更耗费能源,这种创新的意义是什么?


答:我居然看懂了


这种做法就是微积分里常用的思维模式,抱歉,中国人看不上这种做法,是看透了这种做法根本就是绕远路,罗教授也够鸡贼的,一次项用了个偶数,而且数字不大,所以可以很快地从10求出5再求得25,用以加在根号内,但稍微复杂一点的数字,不说把一个问题拆分为两个问题的麻烦,计算层面上也引入了更大的问题。
我本人top9工科硕士毕业的,当年竞赛也一直在参与,看到节目里布道者一般地教我们怎么学数学,实在不能接受这次的观点。在基础教育领域美国还是先反省下自己的教育吧,恐怕reddit上的人气就是一群乘法表都背不清楚的人跟着叶公好龙,这种程度的“创新”真入不了普通中国人的眼睛。罗教授担心中国人思维僵化,还是不必杞人忧天了,我们一样也有非常优秀的学生在奥赛学习中不断探索新的方法新的思路,我们培养出的优秀人才如今在全世界各高端院校进行科研,罗教授虽然是好心,但还是先走华人是书呆子这个出先入为主的观念,了解了中国之后再来教育我们吧。


答:重要的是愿不愿意接受新方法,思维有没有在应试训练下固化。多一种方法的意义远大于去杠一下两种方法解题的快慢,功利一点说,两个小时的数学考试并不会在意这一两秒。即使是曾经用来以力破巧的计算机现在也都特别讲究优化算法,这一点都不愿意接受的话,也许只是因为很讨厌数学[doge]


这个视频给我的感觉非常特殊,因为我在B站看了这么多的视频中第一次感觉到被游说了。对,没错,就是我们常常听说而没见过的那种存在于传说中的华盛顿最多存在的游说公司,整个视频就是游说公司怎么游说政客的过程。


答:早安 打工人


这方法我以前也用过,当初在初中时也总喜欢靠这种不是常规解法的手段来快速得出正确答案,和数学老师分享自己的解题方法时,老师和我说你这自己想出的解法没有经过充分的验证,就算能得出正确的答案也只是碰巧,这种不成熟的解法只能算是伪真理。[tv_呆][tv_呆][tv_呆]


答:视频想突出的不是创新,而是“思考”,对不同解题思路的思考。固然考试程序化的解答方法更符合评卷要求,但学习还是要有思考,不然“学而不思则罔”,在学会课本标准的解题思路,再寻求并思考另一种解法,这本就是深层次的学习。


如果你想当第一,你不应该一直跟在别人后面,老师讲的太好了[保佑]


答:这个解法也不新啊,数学课本里面讲公式法用韦达定理推出公式不就是这么推的吗?不会有地方是先讲公式法再讲韦达定理的吧……


说的太对了。[打call]


答:换了个方法把公式推了一遍,况且这种方法若是用二次曲线一看就能得知。这位罗老师硬是要说成创新也是脸皮够厚[tv_白眼]


其实吧!每个人都不傻!既然有人已经造出公式了为啥不用-_-||有多少人是真的想搞清楚到底是为啥?很少很少 有一个答案就行了。能考过去就是大部分人学学这个的根本原因吧!除了考试那会大部分人一辈子都用不着[歪嘴]


答:最后还是定体问,呵呵,香蕉人


没搞明白这种东西拿出来吹的意义在哪,前段时间就上新闻,现在有拿过来水一集视频,还一堆吹捧的,我就真是


答:为什么他们总能得出制度问题的结论。天天隔着恶心谁呢?


罗教授真的很棒!个人的感觉数学其实就是探索多条通向答案的道路,而最终的答案并不重要[星星眼]


答:这个方法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角度去思考这个方程,很有意思
但是我不推荐将这个方法作为计算方程习惯,这个方法在较为简单的计算根是什么数的时候确实有一定的便利性,可到了我国初三附近就会出现函数题求根的个数以及是否存在类型的题目,按我们惯用的方法,只要看b2-4ac是否大于零即可,这个方法则需要找出平均数计算到u2等于一个小于0的数字时才能发现,在步骤上多了,影响解题速度,特别是在系数乱七八糟的时候,甚至有的老师出题会整出个三角函数。举个简单例子3x²-5x+3=0,我们的方法能一眼看出25-4*9小于0,没实根,按视频里的方法则算到25/36-1小于0才知道没实根。
简而言之,方法是个有趣的方法,启发了我们看问题不要固定思维。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解基础题的速度。但是方法本身还是缺乏拓展性,难以形成一个体系,制造出更多的考点以编制出更复杂的题目来拉分。在中国适合这个方法的人群可能在初二以下吧。


又来到永恒的问题:人类到底是发明数学,还是发现数学?


答:这个方法不就是求根公式么。这玩意以前没人这么解释过?[撇嘴]


只是西方人想那么久,中国人也就3百年吧。。


答:?????这不是很一般的解法吗


所以这人意思就是
根号(b^2-4ac)
好复杂,为什么不算
根号((b/2)^2-ac)
呢。。。


答:最新想法:我在这里发布一下!
美国人的教育那么在乎怀疑精神,那么请问美国人怎么还没怀疑自己的制度?


很庆幸,有这么多不在尬吹的人留言。一个心算配方,有这么高大上吗?


答:美国的数学比中国强?是平均值还是特殊值?


晕s。分和的做法我初中就发现了[笑哭][笑哭][笑哭]


答:高中老师早就和我们讲过了。。。


初中老师说十字相乘法不万能的时候,我就发现无理数解也符合十字相乘,然后反推得出这个无理数部的接法和罗老师一样,并没觉得这是没人发现的东西,也是因为谦逊不觉得别人不能发现,经过思考也得出这种方法不是因为别人没发现而他不是最优解,就像勾股定理的无数证明,便于推广理解的就是切割正方形。所以,中国人的思考力从来没有问题,站在巨人肩膀夯实前人总结的宝贵经验才能更好的创新,当然也感谢罗老师的追根究底的精神,得出没人公开推广这个方法的事实。


答:越到后面越不对劲


怎样看待:重新发明轮子?美籍华裔数学教授希望人类都能这样去思考[首次更新]的第1张示图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易贰评 » 怎样看待:重新发明轮子?美籍华裔数学教授希望人类都能这样去思考[首次更新]

赞 (0)

相关推荐